中草药提取物应用介绍

中草药类提取物是从天然药用植物中通过物理或化学方法提取的活性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药用价值。

其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治疗与预防疾病

抗炎与免疫调节:如黄芩提取物(黄芩素)、甘草提取物(甘草酸)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可调节免疫功能。

抗菌抗病毒:大蒜素(大蒜提取物)、连翘提取物对细菌、真菌和病毒(如流感病毒)有抑制作用。

抗肿瘤:紫杉醇(红豆杉提取物)、姜黄素(姜黄提取物)通过抑制癌细胞增殖或诱导凋亡发挥抗癌作用。

心血管保护:丹参酮(丹参提取物)可改善微循环,银杏叶提取物(黄酮类)有助于抗氧化、降血脂。

2. 抗氧化与抗衰老

清除自由基:如绿茶提取物(茶多酚)、葡萄籽提取物(原花青素)通过抗氧化延缓细胞衰老。

皮肤保护:积雪草提取物促进胶原蛋白合成,用于修复皮肤损伤。

3. 调节代谢与内分泌

降血糖:苦瓜提取物(多肽-P)、桑叶提取物(生物碱)有助于调节血糖。

护肝利胆:水飞蓟素(水飞蓟提取物)可保护肝细胞,茵陈蒿提取物促进胆汁分泌。

4. 神经与精神系统作用

镇静安神:酸枣仁提取物改善睡眠,远志提取物缓解焦虑。

改善认知:石杉碱甲(石松类提取物)用于阿尔茨海默病的辅助治疗。

5. 其他应用

食品与保健品:如枸杞多糖(增强免疫力)、灵芝三萜(抗疲劳)。

化妆品:芦荟提取物(保湿)、人参皂苷(抗皱)常用于护肤品。

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纯化面临成分复杂、热敏性高、溶剂残留等问题。膜分离技术凭借其分子级筛分特性,成为现代中药制造的革新技术。

工艺流程

不同类型的中草药,采用的提取方式存在差异,但是一般都采用以下四步:

 

 

1. 前处理:①原料预处理:中草药洗净、干燥、粉碎,过筛(20~60目);②粗提:水或乙醇回流/超声提取,过滤(去除药渣),得粗提液。

2. 初级纯化(微滤/超滤):①微滤(MF):用0.1~1 μm陶瓷膜或有机膜去除粗提液中的悬浮颗粒、胶体、微生物;②超滤(UF):选择适当截留分子量的超滤膜(如10 kDa);③保留液:大分子(多糖、蛋白质)→ 进一步纯化;④透过液:小分子(黄酮、苷类)→ 进入纳滤浓缩。

3. 浓缩与精制(纳滤/反渗透):①纳滤(NF):对超滤透过液进行浓缩(如截留黄酮类,脱除部分水分和无机盐);(例:葛根黄酮提取时,纳滤可浓缩至固含量15%~20%。)②反渗透(RO):用于最终脱水,得到高浓度提取物(如多糖溶液浓缩至膏状)。

4. 后处理:①干燥:喷雾干燥(多糖)、冷冻干燥(热敏成分)得成品。②灭菌:必要时采用膜过滤(0.22 μm)除菌。

工艺优势
  • 低温操作,分离在常温或低温(20~50℃)下进行,避免高温对热敏性成分(如多糖、黄酮、挥发油)的破坏,保留更高活性。
  • 无相变浓缩:反渗透(RO)、纳滤(NF)直接通过压力驱动脱除水分,无需蒸发,节能50%以上。
  • 分子级精准分离:通过调节膜孔径(微滤、超滤、纳滤)实现靶向截留。
  • 多级集成纯化:可串联不同膜组件(如“微滤→超滤→纳滤”)一步完成除杂、分级和浓缩,减少后续纯化步骤。
典型案例

宁波某医药有限公司